时间:2016-12-06 来源:南通市法学会 责任编辑:syx
? ? ? ? 今年以来,海安青年普法志愿者以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以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为抓手,以法治惠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参与县域法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 ? ? ? 一、围绕法治需求导向,提升基层法治宣传实效
? ? ? ? 精准研判法治需求。充分发挥青年普法志愿者覆盖广、专业强的优势,精心打造立体化的法治需求征集体系。构建纵向到底的法律需求征集平台,在全县238个村居全面建立法治工作室,实施青年普法志愿者结对村居制度,发动746名政法干警、5892名网格员,汇总梳理基层群众法律需求2000余条。构建横向到边的法律需求征集平台,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从执法司法一线获取法治需求信息,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发布案例309件。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网络法律需求征集平台,累计收集整理群众法律需求信息2380人次3806条,提供网上法律咨询1832次,网下联系解决涉法问题836件;繁荣法治文化供给。鼓励和引导青年法学会会员、文艺团队和民间艺人等社会力量,组织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治书画、法治歌曲、法治故事、法治动漫、法治微电影等作品近2000件。发挥青年普法志愿者知识面广、信息技术强的优势,广泛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法治宣传实效,开发“海安12348”和“小司说法”APP手机客户端,联动县公安局“片警小花说事”、县人民法院“智慧羊说法”,编发310期近千条法治信息,进一步增强了法治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丰富法治宣传渠道。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法治文化节,引导青年普法志愿者与来海专家学者,畅谈法治文化,引领法治思维,迸发法治火花,通过法治书画、摄影作品展,法治演讲等系列活动,做到城乡互动、社会联动、群众参与,海安法治文化节已经成为传播法治声音、凝聚法治共识的全民行动。依托县书画院、文化馆和歌舞团等单位志愿者,建设100多个基层法治文化基地,同时推广法治文化室、普法文艺小分队等特色做法,丰富基层法治文化传播途径。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法治文化宣传,推出融民间艺术与法治熏陶于一体的法治小品、快板等作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全民法治思维与法治行为方式的养成。
? ? ? ? 二、拓展法治建设内涵,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 ? ? ? 担纲智库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积极推动青年普法志愿者投身县域法治建设主阵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选拔十多名优秀法学专业青年志愿者进入政府法律顾问团,参与重点项目、重大决策的专家论证和合法性审查程序,先后为131个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组织群众听证活动,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参与研发“法律在线”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系统,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法律知识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中的法律难题,报送课题申请27件,形成课题研究中期调研报告14个,为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组建平安法治志愿者联盟,以青年普法志愿者为骨干,形成了非公企业法律服务团、劳动争议法律服务中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团等专业化普法平台和社会组织13个,注册志愿者达3万余人。先后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村居学校提供法治培训、法治宣传、法律服务390多场次,以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项目化的活动推进方式和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全面构建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工作网络基本覆盖、服务力量遍布全县的法治工作大格局;探索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新机制,构建“1+X”矛盾纠纷法治化调处新格局,出台文件明确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范围、途径、权利和程序等16个关键环节,广泛发动法学会会员、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中的青年志愿者,进驻法院立案庭、交通事故联调快处中心、人社局等矛盾纠纷多发区域,建立第三方参与的门诊式专业调处平台。同时将第三方评审组意见书作为依法终结信访程序的重要依据,将公共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教育贯穿矛盾纠纷调处全过程,有效缓解当事人抵触情绪,压降矛盾纠纷总量,6起疑难旧案得到妥善化解,相关经验做法被澳门百利宫:网站全文刊发推广。
? ? ? ? 三、强化统筹推进力度,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 ? ? ? 搭建工作指导平台。进一步加强普法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力度,出台《关于开展“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方案》,细化基层行活动任务,落实服务对象和活动内容。依托平安法治志愿者联盟平台,建立专业的登记注册和项目发布平台,帮助志愿者根据专业特长认领岗位开展服务。通过编发简报、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和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基层行活动序时开展;整合各方社会资源。积极选拔优秀青年政法干警和行政机关公务人员担任骨干,组建本单位基层法治宣传活动志愿者小组,根据自身职能和执掌法律法规,继续深化法治宣传“一月一主题”活动。从司法和重点行政执法部门遴选出80名具有较强政治素质、丰富法律知识和良好口头表达能力的年轻同志,组建县普法讲师团,打造法律宣讲志愿者核心队伍,常态化开展法治宣讲和法治巡演进学校、进村居、进企业活动近百场次;构建奖惩激励机制。出台分级奖励、多项并举的奖惩激励措施。日常管理和绩效考评坚持“认可”、“尊重”为主的精神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给予相应积分,每月动态排名并作为年度志愿者星级评定依据。积分排名靠前的志愿者,分别授予季度和年度金、银、铜牌志愿者称号。推行“广泛”、“小额”物质激励辅助机制,志愿服务积分可用于兑换小额日常生活用品。同时组织开展人际沟通、心理疏导等内部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骨干队伍培养,有效丰富激励模式,扩大激励覆盖,为全县基层行活动进一步深入起到了幅射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