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14 来源:宁波市法学会 责任编辑:att2014
自2014年12月8日成立以来,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百利宫娱乐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以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紧紧围绕全区工作大局,扎实加强法学研究,积极开展法治宣传,主动服务法治实践,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镇海”、“法治镇海”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在浙江省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受到了表扬。
一、注重政治引领,把好发展导向。
区法学会不断强化坚持党对法学会领导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始终把团结好、引领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最广泛地联系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不断提升政治素质。一是加强学习,打好基础。 区法学会通过召开常务理事会、联络员会议骨干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百利宫娱乐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区委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省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后,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把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贯彻落实到法学会的各项工作之中。二是积极开展“法治素养提升年”活动 。协同区委政法委在全区法学法律工作者和政法干警中开展以“信仰法治,守护公正”为主题的“法治素养提升年”活动。组织宣讲团、开设大讲堂,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讲纪律、守规矩和法律实务等几个方面设立专题,采取课堂宣讲、座谈讨论、举办法律沙龙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刻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百利宫娱乐场: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镇海、平安镇海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建立了大学生法治实践基地。 为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丰富法律实务知识,区法学会积极协调宁波大学法学院和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共同在园区成立了大学生法治实践基地,既为在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又为在科技园区法治建设增加了活力和动力,深受双方的欢迎。
二、注重职能发挥,全力服务大局。
区法学会以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区,服务工作大局为己任,按照区委实施“六大战略”,建设“六个示范区”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服务。一是认真组织法学研究。 区法学会始终聚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战场”,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学术研究,为镇海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先后组织《政府依法行政须在法律框架内制定规范性文件---以新〈行政诉讼法〉中一并审查规范性文件的实施为背景》、《法治视野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等6个课题组,深入实际进行调研,其中有一个课题入选省法学会2015年度法学研究重点课题,有两篇论文分别在澳门百利宫:举办的“长三角法学论坛”上获得一等奖,在省法学会举办的“海洋经济发展论坛”上获得三等奖。二是抓好成果转化。 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和转化。区法学会对于那些接地气、联系实际紧密、对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文章,及时组织相应部门研讨推广,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出成果。如《以网格化为载体,健全规范基层治理体系的镇海探索》、《关于企业担保链风险问题的调研报告》、《当前水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优秀调研文章,都及时与相关部门对接,将调研成果引入到实践中,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三是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优质服务。 区法学会充分发挥法学法律人才荟萃的优势,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涉电商纠纷也相应增加,如何有效化解纠纷,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区法学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协调相关部门在全市成立了首个电子商务纠纷调解室,依法及时公正调处纠纷,努力营造开放、规范、诚信、公正、安全的电商发展环境。较好地激发了电商企业的创新动力,有力地推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集聚了500余家中小微企业,他们在创业创新中亟需优质的法律服务,得知这一情况后,区法学会及时与宁波大学法学院和大学科技园区协调,在大学科技园区成立了宁大法学院法律专家工作室,由宁大法学院派出法律专家每周一天到园区工作室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既为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搭建了一个平台,又为科技园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深受园区企业好评。
三、注重学术交流,推动法学研究。
区法学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结合实际,丰富载体,积极搭建和组织各类学术交流平台,为繁荣法学研究创造良好条件。一是成立了五个法学研究会。 结合我区实际,区法学会成立了刑事、民商事、行政、人民调解、综合治理等五个法学研究会,并制定了《法学研究会运行细则》,召开了成立大会,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区法学会会长顾国芳同志出席会议并对法学研究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法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是建立了法学研究人才库。 在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区法学会成立了由41名同志组成的法学研究人才库。这些同志来自区政法各部门、镇(街道)具有较高法学研究水平和实务能力,热心法学研究,还有来自宁大法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法学专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专业性。使法学人才得到有效的统筹和整合,起到了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三是组织了首届镇海法学论坛和法学沙龙。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推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区法学会组织了以“法治思维与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的首届镇海法学论坛。本届论坛对《关于企业担保链风险问题的调查报告》等25篇获奖论文进行了表彰,围绕论坛主题5名获奖作者代表分别就《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摊贩治理》等5篇论文作了交流发言,5位法律专家评委作了点评。本次论坛所提出的一些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理依据和智力支持。开设了法学沙龙。首届法学沙龙在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举行,宁波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郭占红教授作了《新资本时代的公司股东地位》的主旨报告。与会同志围绕公司治理、股东地位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就公司经营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与法律专家进行了咨询和互动。通过法律沙龙讨论,使大家对公司治理、公司结构和股东地位权利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强化法治思维,促进企业依法治理,科学经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积极组织课题申报和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为充分调动全区法学法律工作者法学研究的积极性,认真组织了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共上报三个课题,有一个被省法学会列为重点课题。组织发动全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第十届澳门百利宫:青年论坛、长三角法学论坛和海洋经济发展论坛等五个论坛的征文活动,共有四篇论文获奖,其中一、二等奖各一篇、三等奖二篇。
四、注重法治宣传、服务法治实践。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群团组织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有特色、效果好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一是认真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系列活动。 在市法学会指导下,与宁波大学法学院联合开展了“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精心设计“五个一”即组织一次普法宣传、一场法治论坛、一堂法治讲座、一批公共法律服务点、一次法治文化巡展。活动突出“三融入”即将活动融入平安法治建设、融入服务当地社会发展、融入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吸纳了一大批高校师生和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法治信仰得以树立,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二是精心编辑《镇海法学》。 为办好镇海法学,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区法学会会长顾国芳为主任的编辑委员会,在政法各部门聘任了副主编。本着贴近法治实践、贴近群众、贴近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原则,严守办刊宗旨,严把期刊质量,全年共编发《镇海法学》二期,刊发调研文章25篇,动态消息10篇。使期刊较好地成为宣传法治精神,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信息的重要平台。三是积极开展信息宣传工作。 为扩大法学会工作的影响力,区法学会注重在信息宣传上下功夫,及时宣传上级法学会的要求,交流本会的工作情况及成果。全年共有30篇学会动态和工作成果被市以上法学会刊物和官网录用,其中澳门百利宫:官网录用10篇。有7篇报道被《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和《今日镇海》录用。较好地宣传了法学会工作,使人民群众更加了解和支持法学会,为开展工作营造了良好氛围。
五、注重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区法学会注重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履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一是抓培训。 采取以后代训的方式,通过召开理事会、联络员会议等时机,组织学习《澳门百利宫:章程》和上级法学会有关文件,使大家明确法学会的性质、职能、工作职责和重点等,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切实加强组织建设。 根据工作需要,区法学会及时召开常务理事会,增补了一名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会长,并指定政法委机关两名同志兼管法学会相关工作,使法学会有人理事、有人办事,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建立了联络员队伍。 为进一步密切与会员的联系,在各会员单位设立了联络员,较好地发挥了其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为法学会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支持。法学会工作只有充分发挥法学会“基础广泛、人才荟萃、联系面广、地位超脱”的独特优势,协调多方资源,聚合各方力量,才能有效开展工作。区法学会坚持重要事项及时向区委和区委政法委汇报,与相关部门沟通,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和部门配合。